最後更新日期:2024年10月24日
綠能循環 生命永續 總經理/ 陳哲生
關於「發展綠能產業,推進循環經濟」的議題,我個人最早的接觸應該是在1986年,我就讀大學擔任研究助理時開始 。當時用Stella建立了幾個非常簡捷的模型,探討中國發展後,地球資源供需的平衡點。結論也非常的簡單,地球的資源絕對不夠用的。之後,再更進一步接觸到羅馬俱樂部(Club of Rome)、成長的極限(The Limits to Growth)等思維後,很顯然的,人類在 2012年後,2.0的文明裡,將面臨終結的挑戰。如何在地球或宇宙中善用科學與技術,在 empathy與人皆為神的新體制下,尋覓建造最終的伊甸園也成為當時一個新興的課題。
羅馬俱樂部在1997年提出了Factor Four的具體方案,主張只要在軟性的設計上與硬式的材料上各落實成倍的效應,我們有限的資源就可四倍化。今日我們在高雄的中鋼總部大樓就是這具體方案一極好的案例,在永峻甘董的巧思與中鋼把鋼材的強度倍化後,用鋼量與建造時所需的能量就大幅度的減少了。
但在中國迅速成長後,這具體方案可能仍有不足的點。現在,地球一年的資源約在8月時就用完當年的quota,我們要永續生存必須仰賴更先進的思維與方案才行,而循環經濟是不可或缺的一項。
循環經濟中最基本、最關鍵之一就是能源。steam engine是引爆工業革命的導火線,因它我們得以操控遠超過我們想像力的能源(energy)、功(power) 與力(force)。我認為對於有實體產品的經濟,只要能源夠且便宜,材料就可以循環再生,在製造自動化後,最終異動成本就在能源。所以,能源的成本會決定循環經濟的執行力,最好是能享有無窮盡且免費的能源。
在全球經濟裡,台灣的強項應該是在善用後攻優勢(Late Mover Advantage)。我們總能在產業形成典範,有一標準後,迅捷的降低所需的製造成本並大量的製造出CP值高的標準品。這就是中鴻前董事長陳玉松先生常說的「台灣的競爭力在化神奇為腐朽」。
台灣的地理與地形給了我們很多天然的挑戰,台灣有颱風、有地震還有土石流。聯合國三大天然災難裡,除了金門與馬祖等外島外,我們全島幾乎很難免於這些挑戰。但,上天也贈予我們一項先天的優勢,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多且最棒的風場,這有如上天給中東國家最炎酷的沙漠氣候但也贈予他們豐碩的油田。就如中東眾多國家因善用先天的資源而致富,台灣若能善用我們這先天的資源,我們的後代必能享受低價且豐沛的能源,讓我們在實體產品的經濟上有能立足全球的競爭力。
今日,綠能風電仍在快速的發展中,現在一座已從2到5到8甚至有可能到10甚至20MW。我對這產業與相關的技術不懂,但我相信會有它的極限,應不可能達到一支1GW。在這典範未形成前,台灣很難運用上我們產業的後攻優勢,大量且迅捷的製造出CP值極高的產品。但我認為這典範已快形成的了,一旦形成,我們必定後來居上。
另外,綠能風電一旦建造完成,成本除維修費用外,幾乎是少之又少。但若設計偏差,維修成本將是無法承擔的重,所以在設計之初,務必要考慮到這不能承受之重的風險。只要一支塔架的壽命能延長一倍,成本就幾乎腰斬。在今日,我們已能成功的發射並回收再利用太空火箭時,技術真的不是問題。我們應該更必需落實讓我們的後代享有豐碩及免費的能源,才能落實台灣的循環經濟與永續的經營這美麗的寶島。
我想依此願景為我們祈福未來。
因為奮鬥出來的生命最美麗,創造出來的明天最燦爛。
最後祝 大家喜樂安康
謝謝